
入為出,收支平衡,是人們日常理財的習慣思維。綜合平衡,則是重要的會計思維。資產與權益的平衡,貫穿于會計核算的始終。表現為:“資產=權益”,這個重要的會計公式。最終體現為“資產負債表”上的平衡。會計思維就是著眼于過去,是一種靜止的、靜態的觀點,是用過去決策現在,用現在決策未來。
不管數學成績多差,一定要懂“會計思維”
會計思維其實并不難,基本上要了解“自己公司的賺錢機制=損益結構”與“現金收支結構=現金流量結構”是怎樣的情況,以會計數字作為思考的基礎,找出如何讓這兩者均變為正數、增加金額的方法,并且實行。
以餐飲業為例,可以將每家店鋪損益表中的銷售數字和業務盈利與前一年的同一個月份比較,看看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或比較每位員工的平均銷售額如何變化或調查每平方米店面的月份銷售數字變化等等。
會看財務報表的店長,才能幫公司賺錢
只要稍微比較一下,就會發現許多問題,如果有什么異常的變化也能立刻采取行動。再者,每家店鋪每個月都擬定預算,再與實際運營數值作比較,就能看出更多狀況。懂報表的店長的運營計劃,也更科學,決算也能做到又快又準確,想要知道會計數字的變化,掌握原始數據很重要,可是事實上有很多公司并沒有做到這一點。
看財務報表的數字,能馬上知道決策的成果
經營絕不會永遠水順隨,若不能覺察到伴隨而來的風險,并且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就無法持續發展下去。這時候如果用會計思維,將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用會計思維思考、考量一家企業,所得到的數字非常有幫助。
“會計”就是把錢的事講清楚,并不難
會計在英語上稱Accounting,這個詞也有報告或說明的意思。中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以后,復式記賬法就逐漸推廣到世界各地。它是把所有的交易入賬薄的一種方法與規則,自古以來就一直是世界共通的語言。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在企業,會計主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并對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收支進行監督。
“財務報表”會顯示一家公司的未來
“財務報表”是對出資股東、貸款銀行或供貨方的客戶等債權人,以及征稅機關的對象,說明企業整年業績的工具。
除了說明經營業績,還能找出潛藏的危機
財務報表是經營者一年的成績單,也是反應公司目前狀況的鏡子。就如同做體檢一樣,你自己或許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但當體檢出現了“異常數值”,就有必要加以注意了!
若能看到自己公司連續幾年的財務報表,可能就會發現很多問題。例如,銷售金額或利潤并沒有增長,可是總資產一面倒地增加。而增加的內容是庫存或應收賬款,其次是銀行貸款······這就令人擔心了。與上一年相比,利潤相同但總資產增加的話,很明顯就是經營業績變差了。
每位員工做事之前,先思考“會不會有利潤”就對了
商業的基礎,在于“PDCA”的順利循環。PDCA順利循環對于經營的任何一個階層都極為重要,經營高層也好、現場的員工也好,都要有計劃,然后去實行,接著適時檢視,若與計劃有差異就調查分析并迅速采取行動。
Ps:像這樣以會計數字為基礎,制定計劃(Plan),然后實行(Do)、適時檢查(Check),若有差異,就調查、分析其內容并迅速采取行動(Action),這被稱為“PDCA循環”。
做決策前,先思考“會不會產生利潤”。具體來說,便是要了解“自己公司的基本賺錢結構=損益結構”及“現金收支的結構=現金流量結構”為何,思考如何使這兩者變成正數,如何增加金額。思考這些經營課題,在決策時,經常利用會計數字問自己,這在會計上有利潤嗎、會留下現金嗎、這樣持續投入下去就會有成果嗎······這就是會計思維。從一線員工,到管理團隊,都要擁有“會計思維”,這樣才能打造出最強的經營團隊。